看第二集需要很专注,因为太多隐藏在细节里的线索了,如果不留神,就失去许多意味的感受,不管你是否会觉得舒服的感受。这一集里,编导延续了第一集的诡计,把观众也算计进了作品,加上观众才完整构造成这一集。
观众怎么被算计进去呢?也是因为那些看起来像是各种bug实际是线索的细节。当你在疑惑于情节行进中挂钟的时间错乱、貌似客观的录像视角里的影像,纠结于到底哪些是游戏之中哪些是现实、男主角到底最后是真的死了还是说那也只是个游戏场景,这时候,真实与虚拟感官的分辨基础已经不能靠听觉与视觉了。当触觉、味觉也已沦陷,你觉得大脑还是安全的吗?
麦克卢汉说媒介是感官的延伸,然而这种延伸的先天条件是大脑还是你自己的。麦克卢汉没有进一步探究,感官的全部延伸,对大脑二元认知模式的影响。这一集表面是讲述通过游戏测试挖掘人内心最深处的恐惧,男主角内心真正的恐惧是不记得“我是谁”(对与他父亲一样老年痴呆的恐惧,以及在类似《盗梦空间》的深层游戏维度中见到认不出他的母亲)。对于观众
如果要我用一句话概括,《黑镜》第三季第三集,我会想说,高科技正在逐渐驾驭我们的所有,主宰我们的心智。
这个故事中那个神秘组织始终没有揭晓,最令人瞩目的是,那个带着嘲讽的暴漫的头像。而这个暴漫的头像是极具现代信息科技化色彩的。而那个组织所抓住的他们所有的把柄,都是在网络上公开的。通过高科技,毁掉一个人变得如此简单!
而我发现,高科技所记录的,所谓的他们的底线和把柄。也只不过是完美地呈现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近于现代营销。无论是男主的打飞机,还是男二的出轨证据
对人类来说,最致命的打击就是当人类无法区分现实和虚拟世界的时候;但对每个个体来说,最致命的打击就是当沉迷于虚拟世界却清晰地认识到显示和虚拟边界的时候。
一直说自己对心理学感兴趣,无非就是想从元认知的角度去理解为什么人(我和其他人)会喜欢一件事情,会讨厌一件事情;也无非就是想解释为什么人会因为做一件事情而开心,为什么愿意做一些事情,不愿意做一些事情。所以我一直感兴趣和喜欢研究的对象就是人。我经常想,为什么人会打游戏,其实打游戏和其他的一些“偷懒习惯”或多或少都是一致的,这些习惯包括,看无聊的电视剧(即,那些看过就忘,只是为了消磨时间,并不能带来任何享受的影视),无聊的刷手机(看不完的朋友圈,看不完的公众号,却并没有多少次刷屏能带来内心的喜悦和满足感),无聊的和朋友吃饭聊天玩耍(并不是所有的玩耍都无意义,只是那些为了一时的不孤独感而参加的自己不能真正乐在其中的活动)。这些事情之所以成为诱惑,无非是两个层次:一,带来的喜悦感;二:避免的负面情绪。
从带来的喜悦感来说
在随大流的芸芸众生中保持独立,与众不同,不走寻常路的代价不可谓不昂贵,女主知晓这一后果,在收到女司机的激励后终于能够放开自我,暴露本性,然而个人的力量始终是渺小的,在一番发泄大闹婚礼之后,女主与主流的对抗最终以双眼摸黑,关进小黑屋而告终。
在未来的网络社交中,人们更加注重外部评价,长的好看,外向的先天优势将越发明显,能够轻而易举拥有别人难以企及的资源,性格内向,外表普通的人如何逆势而行,值得大家深思。
第二集对我个人来说很有意思,因为很有代入感。我之前也有作为背包客一个人出去旅行,同时自己也从事vr/vr相关的行业,也有在旅途上和刚认识的女生发生浪漫关系。另外我妈妈也非常没有安全感经常打电话给我,我只要接不起来就会脑补我各种意外,我内心也是有点排斥的。
回到剧情,这一集表面看是关于增强现实恐怖游戏的,实际上是讲的一个旅行者的迷幻体验,而且还是bad trip。这一点片子里暗示的很直白了,黑姨给他植入的那个芯片,名字就叫mushroom。这一点跟李献计历险记有异曲同工的感觉
最近看了两个短篇,一个是『世界奇妙物语』秋季特别篇中,成宫宽贵主演的《被贴了》,另一个是英剧『黑镜』第三季的第一个故事,《急转直下》。
《被贴了》讲述的,是一个男子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身上被贴满了周围人对自己的各种红色的消极标签,为了将标签扭转为蓝色的积极标签,开始试图迎合他人讨好他人,人生却非但没有变的更好,反而变得越来越落魄的故事。
而《急转直下》讲述的,则是一个生活在庞大的社交评分体系中的女孩,在前往高评分闺蜜的婚礼路上,不尽如人意的遭遇。
在这个时间点上出现的这两个故事,在我看来并不是巧合。
随着人们社交方式的不断变化和进步,我们了解一个不太熟悉的人的方法看似变得越来越丰富。
查看一个人的微博、朋友圈、INS、FB,我们可以从寥寥的几张图片,脑补出一个陌生人完整充实的一天。
他去了网红咖啡馆,是不是交了新的女朋友;她最近在练瑜伽,看来工作很清闲;他晒了结婚照,新娘好像不是原来的女朋友;她又去了马尔代夫,是不是又有了新恋情。。。
这些脑补出的片段,无需论证真实性
“黑镜 第三季”经典剧情片 黑镜第三季第二集的解析 有剧透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bjcjdx.com/bqg/id-2152.html